我國已經確立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,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。為了實現這個宏偉目標,需要付出的努力有多大?

這張圖代表了過去的表現,我國的五年規劃會圍繞減碳提出明確目標。數據顯示主要指標均順利達成,且絕大多數超額完成。在通向碳達峰的路上,我國階段性目標越定越高,完成度越來越好。能源是碳排放的主要行業,減排也首當其沖。近十年來,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的消費比重從70%下降到了57%,而風電、水電、光伏、核電這些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則提高到了15.8%,中國已經成為綠色能源發展的表率。開源節流,如果說減少碳排放算是節流,那植樹造林便是澤被后世的開源之舉。清潔能源減碳的同時植樹造林也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,我國此前定下了202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長13億立方米的目標。實際上,這個目標2013年就已經完成,接著又定下到2030年增長45億立方米的新目標,隨即又在2018年實現,這使得我國森林植被的總碳儲量達到92億噸,比十年前增加了近14億噸。歷史目標不斷達成,但未來十年的碳達峰之路仍就充滿挑戰。

相比于2016年在簽署巴黎協定時所定下的自主貢獻力度,2020年我國對十年后提出了更高標準,向世界發出了積極引領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,彰顯了大國擔當。按照這樣的步伐,我國將用創新發展模式,避免走歐美國家的老路。數據梳理發現,西方主要國家碳達峰時,人均碳排放水平基本都在10噸以上,像美國、加拿大甚至在18噸以上。而根據清華大學相關研究的預測,到2030年中國僅為8噸的水平,這說明我們將用更低的人均碳排放水平實現碳達峰。

第三張圖指的是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所要經歷的時間跨度,大部分發達國家都有50至70年的過渡期,我國卻爭取只用30年時間。到2050年時,電力將實現零排放或負排放。
根據劍橋計量經濟模型測算,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可能會在未來40年累計減少2150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,將本世紀全球升溫水平拉低0.24度,這對于全球應對氣候變暖而言,將有著非凡的意義。